平原省时期的新乡市博物馆
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古称牧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诗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乡春秋属卫,战国属魏,至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 400余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乡曾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牧野大地上镶嵌着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盟的牧野大战古战场;姜尚卫河垂钓、比干剖心忠谏、围魏救赵、毛遂自荐、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孔子讲学“杏坛”、西晋的“竹书纪年”、张苍校正《九章算术》、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原阳十二丞相名扬天下……给新乡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存[1]。
一、平原省建省始末
新中国成立时,根据当时的形势,为了适应新时期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从人力物资上支援全国的解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央大幅度调整了省级行政区,以适应长期建设的需要[2]。平原省就是在这一调整过程中短暂存在过的一个省,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裁撤的8个省份之一。
1949年5月,包括新乡在内的华北完全解放。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7月召开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了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并决定由冀鲁豫区党委负责平原省的筹建工作[3]。平原省的筹建由此拉开帷幕。同年8月以原冀鲁豫、太行、冀南三个革命行政区为基础组建的平原省正式成立。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由中央直接领导,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共56县、1矿区、5城关镇[4]。
平原省最初由华北人民政府管辖,1950年11月12日改属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1952年11月30日正式撤销,共存在三年零三个月。当时设置平原省有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前,该地区是连接华北和华中解放区的纽带,也是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最为接近的后方。由于战争刚刚结束,新的政权立足未稳,因此,中央决定在此地成立一个全新的省级行政区,这对稳定当地局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平原省时期的文博工作
平原省所辖区域在黄河中下游两岸,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地上及地下文物,设立机构对其加以保护势在必行。新乡市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9月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组,对外称为平原省博物馆。1952年,平原省撤销,平原省博物馆随同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一起撤销。之后,在新乡市成立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豫北分会,隶属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下设文物组。1953年至1958年,称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月,文物股从市图书馆分出,正式成立新乡市博物馆[5]。本文重点介绍1949至1952年平原省博物馆期间新乡文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机构设置
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全省境内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紧接着成立了平原省文管会和平原省博物馆。时任文管会副主任的裴毓明[6]兼任平原省博物馆馆长。当时文管会办公地点位于始建于1924年的暴张公园内。这个公园20世纪60年代后被称为老公园(即今卫河公园)。建成于1935年的河朔图书馆就是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的办公馆舍。1935年建成之初的河朔图书馆内就有大阅览室、新闻杂志社、文物陈列室、演讲室等厅室,尤其是文物陈列室为之后新乡的文博事业奠定了基础。
河朔图书馆在当时成了牧野大地的一座文化殿堂。新中国斗志昂扬的青年,一个个坐在阅览室的台灯下,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这里的书籍和古物照亮了他们的人生,谱写了他们黄金般的芳华岁月。平原省博物馆的萌芽发展也浸润在牧野大地改天换地的历史发展中。平原省博物馆是新乡市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文物管理机构。当时定位就是一个肩负收藏文物标本、保护文化遗存、进行宣传教育的社会历史类地志性博物馆。
(二)文物征集
早在平原省成立之前,各行署就已经很重视古物收集和保护了。配合革命工作,政府也回收了大量文物,并不断出台法令和布告。这些都为平原省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9年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九条谈到,名胜古迹,应妥为保护。被接收的有历史价值或学术价值的特殊的图书、古物、美术品等,应开具清单,呈交各地高级政府处理。这条规定在当时为文物的妥善处理保驾护航。各分局和党委纷纷出台指示,保护和收集了大量珍贵文物,比如当时晋绥图书馆收到书籍、字帖、画帖达数万种[7]。在华北土地改革工作复查的时候,区政府也通知各地,要对没收地主的文物加以保存。1949年3月太行区文物保管委员会的成立也为平原省文物征集奠定了基础[8]。
文章来源:《新乡医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xxyxyxb.cn/qikandaodu/2021/011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