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年述怀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在汹涌澎拜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成长,迎来了创刊20周年。20年对于人生而言,足以使婴儿长大为成人;对于出版界而言,足以使一种期刊成就一个品牌。
回想1995年5月18日,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校确定把“医工结合”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学校“立足铁路、面向社会”的结合点。为了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城市轨道交通》丛书(共9本),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的创办,得到了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他们或积极支持,或为创刊号题词,或撰写《发刊词》。因此,为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原上海铁道大学做出一项规定,由一位校领导兼任杂志社名誉社长或理事长,以加强对刊物的监督指导。此举在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后,也得到了新同济大学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从吴启迪校长到方守恩书记等校领导,都先后担任过杂志社的名誉社长或理事长。上级领导的支持关心,是笔者在回顾期刊20年成长历程时满怀感激之情的第一个缘由。
是广大读者、作者的陪伴,才能使本刊一路顺利走来:从创刊时的季刊直到当前的月刊,每期的篇幅由最初的80页发展为目前的180页;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至今本刊已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指定专业期刊”。广大读者、作者的创新是本刊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源头活水。无论是推进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提前修建上海地铁环线,还是填补我国城际铁路、市郊铁路空白,以及推进我国铁路实行“实名制”等,都出自本刊作者的创意。又如,2017年第6期的《时评》专栏发表了杨国桢教授的《关于上海高铁到发站合理布局的建议》一文,引起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京沪间、青(岛)沪间的高铁列车,改在位于市中心区的上海站到发,方便了不少乘客,有读者特此来信或发来信息为这篇《时评》点赞。
刊物的进步也离不开杂志社同仁的创造性劳动。张全福编审在阅读大量来稿后提出,“跨座式单轨”的习惯提法其实不妥,经不起推敲,应改为“跨坐式”才对。现在不仅本刊采用,已有其他刊物或教材也都认同了“跨坐式单轨”这一专业名词。
在回眸20年办刊历程之际,不禁令笔者深深缅怀我国出版界翘楚、《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先生。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逝世。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一次,夏衍向周恩来汇报《救亡日报》的工作,周恩来指示说:“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周刊》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这就是方针。”让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笔者愿与各位年长、年轻同仁一起再出发,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把《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办得更好,为我国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共塑“上海文化”品牌作出贡献。
This year is the 40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Urban Mass Transit magazine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the surging tid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ushered in the 20 anniversary of founding the the human′s life,20 years is enough to make a baby grow up into an adult,and for the publishing world,it′s enough to make a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在汹涌澎拜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成长,迎来了创刊20周年。20年对于人生而言,足以使婴儿长大为成人;对于出版界而言,足以使一种期刊成就一个品牌。回想1995年5月18日,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校确定把“医工结合”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学校“立足铁路、面向社会”的结合点。为了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城市轨道交通》丛书(共9本),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的创办,得到了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他们或积极支持,或为创刊号题词,或撰写《发刊词》。因此,为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原上海铁道大学做出一项规定,由一位校领导兼任杂志社名誉社长或理事长,以加强对刊物的监督指导。此举在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后,也得到了新同济大学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从吴启迪校长到方守恩书记等校领导,都先后担任过杂志社的名誉社长或理事长。上级领导的支持关心,是笔者在回顾期刊20年成长历程时满怀感激之情的第一个缘由。是广大读者、作者的陪伴,才能使本刊一路顺利走来:从创刊时的季刊直到当前的月刊,每期的篇幅由最初的80页发展为目前的180页;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至今本刊已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指定专业期刊”。广大读者、作者的创新是本刊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源头活水。无论是推进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提前修建上海地铁环线,还是填补我国城际铁路、市郊铁路空白,以及推进我国铁路实行“实名制”等,都出自本刊作者的创意。又如,2017年第6期的《时评》专栏发表了杨国桢教授的《关于上海高铁到发站合理布局的建议》一文,引起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京沪间、青(岛)沪间的高铁列车,改在位于市中心区的上海站到发,方便了不少乘客,有读者特此来信或发来信息为这篇《时评》点赞。刊物的进步也离不开杂志社同仁的创造性劳动。张全福编审在阅读大量来稿后提出,“跨座式单轨”的习惯提法其实不妥,经不起推敲,应改为“跨坐式”才对。现在不仅本刊采用,已有其他刊物或教材也都认同了“跨坐式单轨”这一专业名词。在回眸20年办刊历程之际,不禁令笔者深深缅怀我国出版界翘楚、《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先生。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逝世。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一次,夏衍向周恩来汇报《救亡日报》的工作,周恩来指示说:“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周刊》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这就是方针。”让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笔者愿与各位年长、年轻同仁一起再出发,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把《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办得更好,为我国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共塑“上海文化”品牌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新乡医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xxyxyxb.cn/qikandaodu/2021/0616/563.html
上一篇: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
下一篇:摩托日记一次旅行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