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首批医工交叉博士即将毕业,“
由眼科领域范先群院士项目组研发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系统,实现眼眶手术精确定位和引导,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依托机器人实验室,国际首创基于导航的多自由度眼眶手术机器人,实现了高精度眼眶截骨、磨削等高负载刚性操作;项目组正在开发内镜导航监控下的主动-主从相结合的增强现实眼眶外科机器人系统,实现数字化手术设计、增强现实导航引导和机器人手术操作的全方位整合,将眼眶手术的精确性和微创性推向新的高度。
“大健康”布局,学科交叉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交大医学院大胆创新改革招生模式,开创“X+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理工文等学科中招录优秀本科毕业生,吸引多学科背景的一流生源来学医,学生在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四年学习后,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涌现出一批兼具扎实工科理科背景,又具有过硬医疗技术的杰出人才。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教授团队已初步开发完成“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促进下颌骨重建外科手术向个性化、安全化、精确化与微创化方向发展。
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号角,给医学、工科都注入无限活力。两校合并后,交大医学院在“大健康”布局下,学科交叉全面启动,让交大医学院医学学科与交大校部理工科深度交叉,率先在国内创新提出医工交叉模式,搭建平台、探索机制,提高医工交叉和转化医学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成果。
为支撑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交大医学院很早就着眼未来医学发展,进行交叉学科布局——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医工交叉研究基金,增设转化医学重大项目,以项目带动平台建设,以平台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组建高水平协同交叉创新团队,推进学科建设和复合创新人才培养;附属医院加快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的智慧医院建设,以及国家级医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骨科李慧武教授团队与上海微创合作研发了具备全方位动态跟踪、灵巧构型设计及边界控制等特性的半主动、轻便型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获批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
编辑:唐闻佳
学科交叉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源泉,拥有126年办学、70年办院经历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医工交叉的传统,两校合并后更充分发挥交大医学院医科与上海交大理工科的优势,以平台、人才、机制等多措,拓荒更多未知领域。
责任编辑:樊丽萍
医工交叉逐渐成为交大医学院新医科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探索医工交叉融合机制,引导整合生命科学以及理工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力量,解决医学与健康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培养一批复合型“新医科”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人才资源基础,推进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的发展。
交大医学院历史上一直有医工交叉的传统。第一套国产专用小儿心脏病手术的手术器械、第一台国产小儿体外循环机(心肺机)、国产膜式氧合器……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创建者和首任院长、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开拓者丁文祥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合作自主研发。丁文祥教授自主设计并监制的一系列医用器械,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条件,尤其是通过采用国产膜肺机实施的第一例深低温停循环手术获得成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医工交叉学科开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批医工交叉博士生毕业在即,他们的科研成果在临床医疗中体现了较突出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研究包括“超声影像监控下磁调控微纳机器人用于增强血栓治疗”“OGT及其介导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肺癌骨转移中的功能机制”等,极大拓宽了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间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新思路,掀开“以学科为中心”迈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复合型高端医学人才教育新格局,交大医学院医工交叉进程迈向新阶段。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吴皓教授团队开展国产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初步已完成耳科手术机器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预弯电极植入装置的设计及样机制作。团队应用RobOtol耳科机器人成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最小年龄1岁(世界最小)。
文章来源:《新乡医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xxyxyxb.cn/zonghexinwen/2022/061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