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科学老师的最后一课:肺癌去世后捐献遗体
住院期间,他一天天地感受到死神在临近:喝下的水排不出去,双腿肿胀得厉害,躺着都喘不上气,止痛药加量也效果不佳……他知道,这已经是人生最后一程了。
他说,爸爸也是他的初中科学老师,上课很认真,关心每一位同学。无论成绩好不好,他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永远都很负责任,一视同仁。
最放不下两个还未毕业的孩子
儿子罗圣平六七岁时曾问他,“爸爸,你会死吗?你死了我还能见到你吗?”那时,他含糊其辞地糊弄了过去,没有好好回答。
6月29日,罗盛教请妻子帮他整理了仪容,扣好衣服的扣子,庄严而慎重地在遗体捐献同意书上签下了名字。
罗盛教用一生的宝贵时间,将生命之花盛开在苏溪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里;身后又将自己的光辉洒满浙江大学医学院,甘当医学生求学之路奠基石,用大爱精神给世人上了动人的最后一课。
弟弟罗永红说,“以前我爸爸也是教书的,我两个哥哥都是教书的。刚刚开始火化的时候,我爸爸很想得开,是村里第一个火化的。我哥哥想得开,为国家做贡献。我们都尊重他的意愿。”
下午2点45分,连接罗盛教的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抗癌2年半后,他平静地离开了,享年57岁。浙大四院呼吸医学中心的医护们围绕在病床边和他做了最后的道别,给悲伤的家属送上了一束白菊花以表敬意。
罗盛教曾是义乌市苏溪镇初级中学的副校长、科学老师,2019年末查出患上肺癌后,他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这既是他为科学事业做的最后一份贡献,也是他作为教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生命教育课。
一部安乐死影片影响了生死观
家人从一开始反对到全力支持
子女说爸爸拥有不平凡的一生
但他们都担心家里80多岁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接受不了,现在还瞒着老人家。
罗盛教了解妻子的性格,虽然嘴上反对,但最后还是会支持、尊重他的决定。况且,他早就给家人留下了一点物件作为纪念。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金南星 杨帆
7月4日下午,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医学中心安静辞世,遗体标本被送往浙大医学院。他捐献的一对眼角膜,将给眼疾患者带去光明。
罗盛教曾在20年前看过一部讲安乐死的影片,那是他第一次认真思考生死观:他希望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在生命的尽头还能如何给社会做贡献?
“我听到很感动,我从1994年开始学医到现在,差不多30年的工作经历了,身边无论是不是学医的,愿意捐献遗体的并不是非常多,所以非常敬佩和震撼。我们郑重感谢他为我们医学事业的捐献,作为一名老师,无论是生前教书育人,还是生后发挥余热,他都做到了。”
到了今年6月初,他明显感到病情的恶化,原本还可以从一楼爬楼梯到三楼,渐渐地走到二楼都吃不消了,于是住进了浙大四院呼吸医学中心。
唯一让罗盛教放心不下的,是他的一对龙凤胎子女罗圣平、罗圣凡。他结婚晚,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无法亲眼看到子女成家立业是他最大的遗憾。
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医院联系浙大医学院帮他完成了遗体和角膜捐献。下午5点,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专车接走了罗老师。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罗老师从这里离开后会去到浙大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这是他们对遗体及器官捐献者的尊称,“罗盛教老师的名字也会被镌刻进校园的无语良师纪念碑中,每年的清明,师生们会集体到墓碑前缅怀和祭奠。”
肺癌恶化后主动提出捐献遗体
“他就是这样的人,想做好事,身体好的时候教书教了三十几年,走了以后还是要做点贡献。我说那好,就依你好了。我们都是平常的人,做平常的事情。”妻子说,去世之前他一直瞪大眼睛撑着,直到听说捐献的事情安排妥当,才点点头舒了一口气,放心地走了。
杨莉回忆说,对罗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儒雅,他对自己病情很了解,沟通起来很顺畅,这次住院后没多久就提出要捐献器官和遗体。
父亲为这对兄妹俩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加在一起,是 “平凡”二字。罗圣平说,“人在这个世间,不强求去创造伟大的事业,生活虽然平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了,每个人的生活看似很平凡,但每个个体却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我的父亲这一生,在我眼里就是不平凡的一生。”
讲台是病床上的一块桌板,教案是一份遗体捐献同意书……这是义乌科学老师罗盛教的最后一课。他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垂危时刻,用坚定的签名告诉学生:怀抱希望,热爱生命,相信科学。
文章来源:《新乡医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xxyxyxb.cn/zonghexinwen/2022/0705/872.html